跳到主要內容區
English

黃約伯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黃約伯
  • 電話:
  • 現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合聘副教授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學歷

  1.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人類學與考古學系博士
  2. 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系碩士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經歷

  1. 新北市 Tranan Qwasan Biru(前臺北縣福山國民小學)教師
  2.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後研究人員
  3.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4.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醫療人類學研究群召集人
  5. 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理事
  6. 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會員
  7. 東亞人類學會會員
  8. 美國人類學會會員
  9. 歐洲社會人類學者學會會員
  10. 世界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會員
  11.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與職涯發展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14.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評鑑委員
  15. 國家教育研究院泰雅族語言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16. 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
  17.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實驗教育評鑑委員
  18. 宜蘭縣政府原住民實驗教育評鑑委員
  19.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族群委員

榮譽事蹟

個人獲獎

  • 88 年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
  • 89 年教育部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佳作獎
  • 96 年日本留學生事業部(JASSO)經濟文化與語言國際交換學生獎學金
  • 99 年英國駐台北文化辦事處補助海外留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獎助金
  • 99 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人文學院補助博士生參與學術研討會獎助金
  • 105  年中央研究院重要研究成果專刊—期刊論文獲獎人
  • 106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度原住民專門人才獎勵—學術專門著作獎
  • 106  年中央研究院重要研究成果專刊—期刊論文獲獎人
  • 107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度原住民專門人才獎勵—學術專門著作獎
  • 108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度原住民專門人才獎勵—學術專門著作獎
  • 109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度原住民專門人才獎勵—學術專門著作獎
  • 110  年科技部補助大專校院獎勵補助—學術研究計畫獲獎人
  • 111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度原住民專門人才獎勵—學術專門著作獎
  • 112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度原住民專門人才獎勵—學術專門著作獎

 

奮鬥歷程及成就簡歷

從北師專(北師)到中央研究院

112 年(2023 年)五月下旬左右,中央研究院來函通知我升等為長聘副研究員的時候,我整個人雀躍萬分,不能自已。欣喜之餘,回首來時路,過去點點滴滴,彷彿歷歷在目。其中,北師的生活光景,從腦海底慢慢浮現上來。

我出生於 mstranan(現新北市烏來區泰雅部落),我的泰雅名是 Yobu Losing,我父親的泰雅名是 Losing Bunay。我的母親 Yuyoh Peling,是來自花蓮萬榮鄉 ahuman(紅葉部落村)的太魯閣人。我從小在部落生活,直到國中畢業之後,生涯才開始改變。

民國 75 年,我國中畢業。那年夏天,我記得和弟弟 Temu、表哥 Boya,一大清早就起身,帶著家人、部落以及學校老師的祝福,從烏來部落走到山腰下的公車總站,搭上清晨第一班 5:30 的公車,往和平東路二段的省北師專(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去應試。沿路上,我的心情多少有點不安。心想著,這一次考試若是槓龜,可能就得因為家庭生活拮据而必須暫時另謀他路,無法繼續升學。公車駛到羅斯福路的臺大公館站,我們下車走到 284 號公車站牌,羅斯福路旁的街道上,人來人往。好不容易擠上了公車,行經建國南路的臺大校園、和平東路的北師附小,臺北街景,對我們而言,非常陌生。不久之後,公車緩緩停靠在一棟紅色大樓門口,此刻映入眼簾的,就是傳說中的北師,一個曾經培育日臺菁英的公立學校,後來蛻變成培育全省各地國民教育師資的師範專科學校。

考試的結果:我錄取了 ! mhway utux kayan ru utux kotas!(泰雅語 : 感謝上天與祖靈)多年的認真與努力,轉化成為北師家族的一員。之後,弟弟陪我到北師註冊與體檢,於是,我正式成為北師人,編入的班級是甲班,學號是 751001,耶 !

五年的北師生活(民國 75 年到 80 年),其中的治學與處事態度,與我日後的生涯選擇與歷練,非常有關。母校自創校以來所堅持的傳統之一,便是精益求精、篤行不倦。在北師,常常聽到師長與學長姐們這麼說:「你可以盡情地玩,但是做事的時候,就必須認真做。」這樣的北師精神,也體現在以下重要他人的親切叮嚀中,包括劉漢初老師(導師)、耿志華老師(導師)、王天生老師(英語 / 籃球)、吳雄老師(物理)、馮允禮(數學 / 邏輯)、徐仁廣老師(體育)、廖幼芽老師(舞蹈)、水心蓓老師(田徑隊教練)、楊忠祥老師(體育)、湯錦宏老師(手球)、高緒价老師(文字學)與吳八駿老師(歷史),北師田徑隊與體育組學長姐與師專同學(包括劉正當、廖俊彥、呂秀純、劉建興、劉建隆、曹天民、洪啟堯、陳朝德、呂娟宜、湯添進、李俊秀、劉述懿、蔡佳蓉、丁進添、哈勇 諾幹、李文發、曾俊隆⋯⋯等)。特別是師長們、學長姐們與同學們鼓勵,這對當時年少又需要他人肯認的我而言,非常重要。當時北師的三大刀之一王天生老師,不論是在課堂、球場或餐廳中,常常鼓勵我,不時給我打氣。也就是這樣的境遇,讓我很珍惜,因此在畢業紀念冊上,我是這麼留言的:

如果只要一個眼神、動作就能了解我,我還有何求―無憾。

我相信,這樣的處世典型與行事風格,也同樣默默地內化到北師歷屆校友當中。無怪乎北師人畢業以後,除了在教育界貢獻所學之外,能夠在社會其他各界,一展長才。這一點,可由北師校友中心的相關資訊中,略知端倪。

北師畢業後迄今,一邊守持北師精神,一邊許著年少的夢想與理想,開啟我另一階段的人生。從回鄉服務初為人師、入伍當兵保衛國家,重返母校暑期進修、考上師大再次進修,重回原鄉服務繼續教學、結婚生子共築家庭,負笈英國取得碩士博士、返國就業服務國家。這段走來,對我而言,如一彎河流,流經之處,有平有直、有曲有伏、有風有雨、有星有月、有日有霞。師大畢業後,我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後來到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與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返國之後,有幸在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民國 104 年,則申請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進行研究工作,並持續認真努力,在 112 年升等為長聘級副研究員。事實上,出國留學以後這一段,可謂暗潮洶湧,挑戰性高。如今回想,也不知當初哪來自信與冒險精神,伴隨我一路走來。回顧反思之後,除了腳踏實地之外,家人、師長、學長姐與友人的不斷支持與幫助,是讓我的人生一路跌撞搖晃、繞行至此的原因。如今,我滿懷感謝,時時惕勵自己,朝著目標,繼續前進。

我最後想要分享的心情是,後北師(畢業北師之後)的生活,是一種不斷變化與流動的世界。在這充滿驚奇世界中,始終蘊藏著無限的可能。在這無限的可能當中,更蘊藏著一展北師內涵與底蘊的機會。我相信,只要堅定信念,腳踏實地,認真努力,反思創新,北師人在哪裡,北師的精神,也會在那裡,持續發光發熱。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