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約伯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黃約伯
  • 電話:
  • 現職:中央研究院 副研究員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自傳與生涯選擇歷程:從北師專(北師)到中央研究院

112年(2023年)五月下旬左右,中央研究院來函通知我升等為長聘副研究員的時候,我整個人雀躍萬分,不能自已。欣喜之餘,回首來時路,過去點點滴滴,彷彿歷歷在目。其中,北師的生活光景,從腦海底慢慢浮現上來。

我出生於mstranan(現新北市烏來區泰雅部落),我的泰雅名是Yobu Losing,我父親的泰雅名是Losing Bunay。我的母親,Yuyoh Peling,來自於花蓮萬榮鄉ahuman(紅葉部落村)的太魯閣人。我從小在部落生活,直到國中畢業之後,生涯才開始改變。

民國75年,我國中畢業。那年夏天,我記得和弟弟Temu、表哥Boya,一大清早就起身,帶著家人、部落以及學校老師的祝福,從烏來部落走到山腰下的公車總站,搭上清晨第一班5:30的公車,往和平東路二段的省北師專(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去應試。沿路上,我的心情多少有點不安。心想著,這一次考試若是槓龜,可能就因為家庭生活拮据而必須暫時另謀他路,無法繼續升學。公車駛到羅斯福路的臺大公館站,我們下車走到284號公車站牌。羅斯福路旁的街道上,人來人往。好不容易擠上了公車,行經建國南路的臺大校園、和平東路的北師附小,臺北街景,對我們而言,非常陌生。不久之後,公車緩緩停靠在一棟紅色大樓門口,此刻映入眼簾的,就是傳說中的北師,一個曾經是培育日臺菁英的公立學校,後來蛻變成培育全省各地國民教育師資的師範專科學校。

考試的結果:我錄取了! mhway utux kayan ru utux kotas (泰雅語:感謝上天與祖靈),多年的認真與努力,轉化成為北師家族的一員。之後,弟弟陪我到北師註冊與體檢,於是,我正式成為北師人,編入的班級是甲班,學號是751001,耶 !

五年的北師生活(民國75年到80年),其中的治學與處事態度,與我日後的生涯選擇與歷練,非常有關。例如,母校自創校以來所堅持的傳統之一,便是精益求精、篤行不倦。在北師,常常聽到師長與學長姐們這麼說:「你可以盡情地玩,但是做事的時候,就必須認真做。」這樣的北師精神,也體現在以下重要他人的親切叮嚀中,包括劉漢初老師(導師)、耿志華老師(導師)、王天生老師(英語/籃球)、吳雄老師(物理)、馮允禮(數學/邏輯)、徐仁廣老師(體育)、廖幼芽老師(舞蹈)、水心蓓老師(田徑隊教練)、楊忠祥老師(體育)、湯錦宏老師(手球)、高緒价老師(文字學)、吳八駿老師(歷史),北師田徑隊與體育組學長姐與師專同學(包括有劉正當、廖俊彥、呂秀純、劉建興、劉建隆、曹天民、洪啟堯、陳朝德、呂娟宜、湯添進、李俊秀、劉述懿、蔡佳蓉、丁進添、哈勇 諾幹、李文發、曾俊隆…等)。特別是師長們、學長姐們、同學們鼓勵,這對當時年少又需要他人肯認的我而言,非常重要。例如,當時北師的三大刀之一王天生老師,不論是在課堂、球場或餐廳中,常常鼓勵我,不時給我打氣。也就是這樣的境遇,讓我很珍惜,因此在畢業紀念冊上,我是這麼留言的:

‘如果只要一個眼神、動作就能了解我,我還有何求―無憾。’

我相信,這樣的處世典型與行事風格,也同樣默默地內化到北師歷屆校友當中。無怪乎北師人畢業以後,除了在教育界貢獻所學之外,能夠在社會其他各界,一展長才。這一點,可由北師校友中心的相關資訊中,略知端倪。

北師畢業後迄今,一邊守持北師精神,一邊許著年少的夢想與理想,開啟我另一階段的人生。從回鄉服務初為人師、入伍當兵保衛國家、重返母校暑期進修、考上師大再次進修、重回原鄉服務繼續教學、結婚生子共築家庭、負笈英國取得碩士博士、返國就業服務國家。這段走來,對我而言,如一彎河流,流經之處,有平有直,有曲有伏、有風有雨、有星有月、有日有霞。例如,師大畢業後,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後來到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與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返國之後,有幸在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民國104年,則申請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進行研究工作,並且持續認真努力,在112年升等為長聘級副研究員。事實上,出國留學以後這一段,可謂暗潮洶湧,挑戰性高。如今回想,也不知當初哪來自信與冒險精神,伴隨我一路走來。回顧反思之後,除了腳踏實地之外,家人、師長、學長姐與友人的不斷支持與幫助,是讓我的人生一路跌撞搖晃、繞行至此的原因。如今,我滿懷感謝,時時惕勵自己,朝著目標,繼續前進。

我最後想要分享的心情是,後北師(畢業北師之後)的生活,是一種不斷變化與流動的世界。在這充滿驚奇世界中,始終蘊藏著無限的可能。在這無限的可能當中,更蘊藏著一展北師內涵與底蘊的機會。我相信,只要堅定信念,腳踏實地,認真努力,反思創新,北師人在哪裡,北師的精神,也會在那裡,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