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English

陳錦燦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陳錦燦
  • 電話:
  • 現職:E.Tel Communications Pty Ltd (Australia) 董事長、大洋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諮詢委員、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顧問、僑務委員會僑務諮詢委員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學歷

  1. 嘉義林森國小
  2. 嘉義北興國中
  3. 省立臺北師專
  4.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5. 紐西蘭梅西大學環境規劃研究所進修

教學經歷

  1. 基隆市尚仁國小 教師
  2. 臺北市螢僑國小 教師
  3. 臺北市螢僑國小 體育組長
  4. 奧克蘭 / 雪梨臺灣僑校教師

職業經歷

  1. 聿砧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
  2. Top Construction Limited (N.Z.) 董事長
  3. 168 Advertising Limited (N.Z.) 董事長
  4. Inno Link International Pty Ltd (Australia) 董事長
  5. E.Tel Communications Pty Ltd (Australia) 董事長(現任)
  6. AUZ Star International Pty Ltd (Australia) 董事長
  7. AUZ Natural Pty Ltd (Australia) 董事長

其他

  1. 澳洲雪梨榮光聯誼會會長
  2. 澳洲臺灣商會會長
  3. 大洋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諮詢委員(現任)
  4. 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顧問(現任)
  5. 僑務委員會僑務促進委員
  6. 僑務委員會僑務顧問
  7. 僑務委員會僑務諮詢委員(現任)

 

奮鬥歷程及成就簡歷

北師四十自述

  第一次踏上外國的土地—紐西蘭,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轉折點!對我而言,那是一種「改變」,這種改變來自於反省後的毅決:起心動念於完成少年時出國留學的夢想,取得外國碩、博士學歷;同時也希望透過「改變環境」解決困擾長年的鼻炎;然而更主要的是期待透過「改變環境」,建立更生動的人生,活出生命的彩度、廣度、深度和高度。

  那一年的南國深冬(1992 年 8 月),初落腳異地,清晨推開窗門,走出陽台,體感冷冽,濕潤的空氣彷彿帶著香氣,順著身上的熱血暢流;天空的藍,高高掛著,俯瞰著旅人,她的眼神充滿了慰藉與歡迎的熱情,那是我第一次在異鄉,醉了!初來乍到海外,臨時租的房很簡陋,家徒四壁,日夜席地臥睡了幾個月,二個憨兒蹣跚嬉鬧與阿公在地毯上玩耍;11 月才入夏,妻順利產下寶貝小女,一時間,家裡好不熱鬧。我們知道,旅居海外的人生探索才開始。按著計劃,隔年初即舉家南遷到 500 多公里外的梅西大學進修,後因突變的想法,覺得「住下來」甚好,於是決定再搬回奧克蘭,工作呢?就且走、且看、且做,天父必眷顧!

  在紐西蘭的日子,順利而溫暖,除了感謝,還是感謝。經歷的細節如數家珍,卻數不盡心底的戲場⋯⋯1993 年年末,由於機遇巧合,從蓋自建住房,開始了地產建築開發的生意,一直到 1998 年完成最後的一批房,其間共約四年,很難想像我竟發小包總共蓋了 11 間別墅型的獨立房,還有整修了不下十間的屋子。1996 年由於身體不適,空檔間「改行」做出版業,不是很順利,不巧卻開成了一家忙碌的印務中心,吸引了滿滿的顧客,其中印度醫生們是主顧,和他們討價還價,是個有趣的文化體驗。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我幸運的出清所蓋的房子,隔年就決定離開紐西蘭。先隻身飛到美國待了一個月,開車跑遍了美西考察,還北進加拿大溫哥華,曾經一天內瘋狂獨駕跑了 1400 公里路。在美國我仔細觀察和比較,抉擇人生的下一段定點—「澳洲」。我認為美國只是人們心目中所謂的「自由」國度,但並不是讓人「自在」的地方,感覺一般人好似生活在嚴密的監控下,沒有安全感。二十多年前,我感受到「準 AI 機器人」的世代,就在那種場域氛圍中萌芽,現在設想,未來五至十五年內,我們或將會進到「人、機同體」的 AI 社會型態。

  二度移民到澳洲迎接千禧年,定居在雪梨,緣起於之前過境旅遊、訪友,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雪梨是個四、五百萬人口的中型都會,相對於奧克蘭也許少了些自然的美,卻多了些人為的律動,當然經濟活動也甚熱絡,人文樣貌輕快而自由,整體而言,如果沒有仔細比較,可能不會覺察紐、澳之間社會型態的區別。天空是一樣的清朗;掬起的水同樣甘甜可口,可以直接生飲;只是多了洗車的次數,才意識到雪梨的純度稍遜了些。

  在澳洲我不再繼續做地產開發,因為想做一個更不容易的事,於是創立了 E.Tel 電信公司(中文為「易通天下」,取易經中的不易、變易和容易的易世代之意)。我從小沒什麼本事,可心裡和很多人一樣,總有「做大事」的志氣,特別聽長輩們的鼓勵,家貧、少賤的人更有條件做大事,於是就更不自量力了!其實,良師、益友和機會⋯⋯才是必備條件;英雄不嘆時勢,時勢不讚英雄,來是自然,去是自然,一切只是自然而然,把小事當大事做,就可以成大事。從事電信事業,十年盼二十年,二十年盼三十年,年年在自嘲中自勉:「十年汗血入劍氣,一磨名劍現江湖」。而成就一個企業,就不是單打獨鬥可成,是需要眾志成城,再加上千鎚百鍊的真功夫,非三、五十年能竟全功!夢想中在海邊曬太陽就有白花花的銀浪入袋的日子,年年似近在眼前,可年年實遠在天邊。還好,我總是抱著「不敗」的心態,不屈不撓,不順時,就習飄然御風,扮河伯望北海。

  回想受教於北師,才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轉捩點,啟程於嘉義鄉野,開眼界於霓虹臺北。北師激盪出我潛意識中的叛逆,然後透過閱讀、反省與自覺,才折服於北師教園,學習「定靜」與「自樸」。感謝母校提供給我這樣特殊的環境;我要感謝已故恩師宋錫正導師、陳墉老師的身教、言教潛移默化,還有郭明郎老師的愛心鼓勵,和諸多師長的接納與指導,讓我有個充實而浪漫的六年北師生活;服役後再回到北師院的四年進修中,我還是充滿著激情,即便是現在,驀然回首,雖早已離開學校和教育界數十年,還是有著不減當年「吾愛吾校」、「吾愛吾師」和「吾愛吾儕」的情感。

  我總是想,北師擁有最好的條件,最適合發展成為一個兼具人文素養內在美,和景觀園藝外在美的精緻特色大學。師、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便於頻繁互動、互助,教學相長,從而展現校園的活力,激發創新的思維。大學是進入社會的預習場,踏出了校門,不再是比智育成績,而是比態度、比自信、比本事和比健康的身、心、靈。我們應該多給學校和新時代的學弟妹們鼓勵和掌聲,給北師注入一股特別的生命力,傳承永續!

  近幾十年來,我做過的事不算少,忘記的事更多;忘記是好的,記多了極恐,恐歲月竟是如此匆匆,而我本質仍似童頑。自問了一下,算對得起自己,少愧於親友。就「傑出」而言,真不知從何自述⋯⋯就「勇氣」而言,或許還有點與眾不同的心得。我敬佩學長、姐與同學們能夠堅守在教育界兢兢業業,發光發熱;也激賞在各行各業上出類拔萃的典範校友。而我謹聊抒一些感想,當做是北師過來人的四十自述,和個人的甲子筆記。或勉藉此自省自勵以保赤子之心,期勉貼近老、少人情,與志者同奮力,循機回愧母校栽培之恩,以報忝受傑出之名。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