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English

廖珮伃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廖珮伃
  • 電話:
  • 現職:臺北市光仁小學級任老師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學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

  1. 新北市豐年國小級任老師
  2. 新北市重陽國小級任老師
  3. 新北市三芝國小級任老師
  4. 臺北市中山小學級任老師
  5. 雲林縣維多利亞雙語小學級任老師
  6. 臺北市光仁小學級任老師

榮譽事蹟

  • 楷模表率:教育部 113 學年度師鐸獎
  • 學術典範:全國教育學術團體優秀教育研究人員木鐸獎
  • 教學有功:臺北市優良教師、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
  • 課程創新:全國閱讀創新教學第二名、優質學校課程發展金質獎、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國際認證甲等
  • 正向育人:臺北市正向管教班級特優、教育部校園正向管教佳作
  • 教學卓越:臺北市教師教學卓越獎特優、教育部教學卓越獎佳作
  • 跨域共融: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特優、精進教師創新教學特優
  • 顯揚共好:大陸青年教師、澳門兩岸四地閱讀教學觀摩競賽臺灣代表
  • 術業有道:指導參加國際數學暨國手選拔賽全國第七名
  • 育才不倦:指導參加全國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國小組金牌
  • 專題探究:指導參加北北基專題研究比賽臺北市第一名,晉級北北基桃四縣市總冠軍
  • 創科領航:指導參加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第一名
  • 筆耕樹人:國際小學生創意寫作 8 金 5 銀 8 銅,網路創意寫作 6 金 7 銀 6 銅、臺北市網路閱讀心得寫作競賽特優 10 次,臺北市多語文競賽作文、演說、字音字形第一名

 

奮鬥歷程及成就簡歷

以愛為師,用心築夢—我的教育心旅

【桃李馨香,教育之光】

2024  年,教育生涯中最特別的一年。從基層教師到優良教師,再到特殊優良教師的歷程,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個晝夜的付出。當 113 年師鐸獎的殊榮降臨,我的思緒回到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校園。那裡,是我教育夢想的搖籃。

求學期間,林曜聖教授啟發了我,他教會我故事領導的藝術,讓我能以學生為中心,透過敘事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反思自身的生命歷程,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份技巧不僅深刻影響我的教學方式,也成為我鑽研領導理論的契機。在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的歲月裡,每一門課程都像一把鑰匙,為我開啟了教育的新視野。

【築夢匠心,父愛永恆】

父親是一位建築師,童年的記憶裡,總有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在 1970 年代經濟起飛的臺灣,那些散落在家中各處的藍圖,不只是圖紙,更承載著千萬個家庭夢想。深夜裡,燈光灑在父親的製圖桌上,他專注的側臉彷彿一座豐碑,默默地教會我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堅持。

父親罹癌後淡出事務所,但他對專業的堅持卻未曾減退。初為人師之際,有次設計與建築相關課程,特別請父親到班上與學生分享。那天,我在火車站看見他蹣跚而來,扛著大大小小的建築材料,背上還揹著水泥,他滿頭大汗,卻露出燦爛的笑容。三小時的講座,以實驗、提問與討論為主,父親將枯燥的建築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啟發,讓學生們目不轉睛,最後以建築美學作為點睛之筆,贏得滿堂彩。事後在父親的筆記本上,看到密密麻麻的準備內容,滿是修改的痕跡與手繪箭頭,每一頁都寫滿了對完美的追求。即便父親已離世將近三十年,這份職人精神依然在我心中熊熊燃燒。

【逆境化蝶,輕舞飛揚】

國中時期是青澀且酸甜的歲月,校園霸凌是我生命中最深的傷痕:母親為維護自習秩序,常到校巡視,卻意外讓我成為被孤立的對象。那段日子,我像一片飄零的落葉,在恐懼與無助中載浮載沉:課本被丟進垃圾桶,作業本沾滿髒鞋印,試卷被揉得不成形狀,教室裡的笑聲與竊竊私語,像一道無形的牆,把我圍困在孤寂的角落。我不敢跟父母表明在學校的處境,怕大人介入會讓傷害加劇,畢竟踏進校門終究只有自己一人,每天走進教室都是一場未知的煎熬。

在最黑暗的時刻,是校長伸出援手。他讓我在教師辦公室自習,為我提供一片安全的天地,使我能在緊湊的國三升學備戰中找到片刻寧靜。這段經歷也意外開啟我的自主學習之路:我逐漸體會到,學習是可以自主驅動的歷程,而教師的價值並非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引導學生發展多元學習策略,接著激勵他們擁有冒險精神,在每個經驗裡探索自己、理解自己的強項,在跌跌撞撞中尋找最適合的成長節奏,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並在人生的座標中定位自己。

那時的孤獨無援,今日想來卻成了最珍貴的禮物。它讓我更能體會每個孩子內心的脆弱與渴望,當我看見班上有學生獨自落寞,或是被同儕排擠時,那些曾經的不安便化作了理解與行動的力量,我會刻意創造機會,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並總是透過遊戲巧妙且趣味的分組凝聚班級向心力,而不讓任何人有落單的可能。

【用愛引航,以心傳揚】

在教育路上,與小明和小志的故事是我最動人的篇章,這段陪伴與守護的過程,印證教育的無限可能。

「老師,爸爸昨天殺人了。」這句話像一把利刃,劃破了平靜的清晨,將我帶入小志鬱暗而複雜的生活世界。他活躍於八家將,逃課、流連網咖是家常便飯,而我則一次次騎著機車,穿梭巷弄間載他回家。命運的重擊來得太快,父親在衝突後選擇絕路,只留下小志與年邁的祖母相依為命。我回憶起自己在國中被孤立時,校長為我提供的避風港,那是一份讓人重燃希望的力量。

在那段日子裡,我不僅是小志的老師,也是他的家人。我每天接送他上下學,陪他複習功課與張羅三餐,最令人難忘的是那些夕陽西下的時刻,帶著他和狗兒到白沙灣漫步是彼此最美好的回憶。畢業前,我叮囑他:「老師的手機號碼很好記,背熟喔!」這串數字成為他人生低谷時的一道光,提醒他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仍能成為即時搭救的梯子,攀出困境。

而小明的故事則是一段人生曲折的縮影。他是個中輟生,眼神充滿叛逆與不安,為了走進小明的世界將他帶回校園,我鑽研陣頭文化,週末參與廟會活動去貼近他的世界。漸漸地,看見他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他以優異的運動表現進入市立大學,更入選國家代表隊,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彷彿人生已經翻轉。

然而,命運弄人。多年後再次相遇時,他滿身刺青,眼神迷茫。看著他在警局中驚惶不安的模樣,讓我心如刀絞,最終入獄服刑。我深知,一個人在失落時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支持。出獄後,小明對我說:「老師,我想要成為像你一樣的優秀人員!」他駕駛聯結車謀生,努力對抗生活的誘惑與壓力,他用行動證實:教育的愛與希望,永遠不會太遲。

這些年來,每當我望著教室裡一張張青澀的臉龐,總會想起小志和小明。他們教會我—「就算沒有洪荒之力,也要多走一哩路給力!」即使生命再黑暗,只要有一盞明燈,總能找到歸途。這就是為什麼我選擇繼續站在講台上,傾力讓每個被困在錯待關係裡,肩負沉重故事的孩子發光,收穫愛與勇氣邁向希望。

【愛的迴響,擁夢續航】

感謝臺北市教育局的培力,感謝母校的栽培,感謝教職生涯中每一位賦予我成長機會的學生,讓我能在生命歷程中持續精進成長。獲得師鐸獎或傑出校友的殊榮,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反思榮耀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的價值不僅在於結果,而是整體努力的過程,我仍專注於自己的不足並謙遜學習,及時設定新的挑戰,持續保持前進的動力。

當人具有感恩的力量,無所不回饋。未來,我將繼續秉持初心,以愛為筆,搭建行動階梯,手把手發揮影響力,築起一道通往夢想的橋樑,與莘莘學子一同描繪充滿希望的未來。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