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English

陳曉嫻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陳曉嫻
  • 電話:
  • 現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省北師專音樂科是我在臺灣的最高學歷,也是我求學生涯中最重要的歷程。
臺灣的教育制度對學生們來說就是層層關卡,過了一關還有一關,對於不喜歡背誦死記的我而言,考試實在是枯燥乏味至極。國中升高中時,突然出現一個轉變的契機。就讀音樂班的我,原已取得直升高中音樂班的資格,小阿姨不知道為什麼幫我報名了北師音樂科的入學考,而且她還特地說明有兩所北師專,但她比較喜歡和平東路這所。身為沒什麼想法的國中生,家人說要考什麼就去考,因為早已經有學校錄取,考試的時候當真是一派輕鬆的當作去郊遊。筆試當天兩手空空的就去了,鉛筆墊板都是小阿姨在校門口幫我買的。術科考試那天更離譜,我跟伴奏同學在音樂館外面打打鬧鬧地玩了起來,還被其他考生家長唸了兩句。
真正的決斷點是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要唸高中還是師專?原來沒想法的國中生突然有了想法:「選師專的話就不用再參加聯考了!」非常尊重孩子意見的爸媽只說,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師專念完還是要繼續升學。就這樣,我提著行李開始了我人生第一次的住校經驗。
師專生活就如傳說中的當兵生活一般,早上吹號集合唱軍歌、拿著鋼杯排隊打菜用餐、就寢前還有晚點名。種種一切都新鮮,沒有什麼蓋棉被哭著想家的事,好奇愛嘗鮮的我熱烈探索著新環境、新朋友、新事物。回想起北師的生活,應該是讓我提早感受大專校院的學習氛圍,自由選擇想讀的書或想做的事。上課讀書的印象很淡(八成都沒在讀吧),但是各式各樣的活動是我對北師印象的總和。寒暑假參加營隊到偏鄉國小服務,晚上睡睡袋,還要輪流料理三餐; 擔任學生活動中心幹部,協助辦理學校各種大小活動; 被拉去參加一個聽說快要倒掉的社團,莫名其妙變成辯論校隊,還跨級打怪,參加全國大專盃拿了獎牌回來。林林總總的大事小事,永遠銘記在心的是師專時期的同學、學長姐、朋友,無論畢業多久的時間,再次碰面彷彿未曾離開過。
北師的自由學風給予我樂於嘗試的勇氣。畢業時服務一年的小學是我投履歷表找的,在美國念碩士時,達拉斯中文學校教中文的工作也是我打電話自我推薦得來的。憑著這股莫名的勇氣,服務一年後,我便提著行李繼續去探索世界了!
美國的學制跟臺灣很不一樣。那時關於國外的資訊,不像現在可以上網搜尋、詢問網友或拜Google大神。大家都傳說師專畢業可以直攻碩士,結果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學校接受我攻讀碩士學位,卻在我讀了一學期之後發現我沒有學士學位,要求我補修兩年的大學學分。於是乎我同時修習碩士課程和大學課程,取得了音樂學士的學位。聖名大學是全世界第一個在匈牙利之外設立的Kodály Institute,我算是誤打誤撞學了Kodály Method,之後也走上了音樂教學的路。
所長要提供我獎學金,希望我留下來讀研究所,但是愛新鮮的我毅然決然的從加州搬家到德州念碩士。北德州大學是全美第二大的音樂學院,爵士樂更是名列第一。在德州認識了攻讀電影的好朋友,音樂和電影(還有趴踢)是我們的日常。音樂學院、電影學院,還有學校後面的爵士酒吧,是我們每天的散步路線。在美國過得很愉快,本想直接攻讀博士,沒想到各大學音樂教育博士都有限制條件:需有三年以上的大專校院教學經驗。只好回臺灣「累積教學經驗」的我,求職並不順利。一邊在高中兼課教音樂,一邊在補習班教英文,不好意思的是,這兩份工作還是靠熟人的面子拜託來的。好不容易求得進大專校院的機會,就算兼課也要好好珍惜。
在和學生的互動中,再次體認自己對音樂教學的熱情,也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再一次申請學校,考慮的事情就變多了,拿著哥倫比亞大學跟奧勒岡大學的入學許可,最終選擇了獎學金。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我遇到了成為一輩子朋友的指導教授Professor Moore,還擔任了兩年大學部講師,接觸了音樂治療,並加入了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
2004年在西班牙第一次參加ISME的世界大會,一個人提著行李飛了大半個地球,幸好在會場有Professor Moore帶著我到處認識各地的學者。隔年在美國西雅圖參加亞太音樂教育學會APSMER,開始了我每年參加國際研討會的例行事務。一開始是跟著會議旅行,每年可以到不一樣的國家覺得很新鮮,再者,在研討會認識的各國學者大多也是每年習慣在研討會相會。後來有了SNS之後,大家也會OTO了!國際會議和組織都是長期參與才能看出成效,每年定期地參與、發表,也能和國際學者交流或合作。ISME除了世界大會外,還有七個委員會,原來跟著Professor Moore參加Research Commission,後來又被朋友拉去參加Music Therapy Commission,認識了很多專攻音樂治療或音樂特殊教育的好朋友,也擔任了兩屆的Commissioner。ISME出版的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usic Education (IJME) 被收錄在SSCI和A&HCI,其稿件都是由編輯群負責審查,我也參與遴選並擔任了八年的期刊編輯。
參加國際組織難免會遇到國際事務,尤以兩岸問題最為複雜。單純的音樂教育學術交流,偏偏有人要為難我們,不讓我們用臺灣的名稱參會。一次在ISME,賴美鈴教授請我們一起草擬信函,向大會提出抗議。一次在APSMER,我跟幾位國際友人集體拒絕參會。幾次的經驗下來,我發現最有用的還是有話直說,而且還要有朋友聲援。賴美鈴教授退休的時候,把國際任務交代給我,於是我在2015年接任了APSMER的台灣代表。ISME Board是選舉制,要經過連署推薦、會議審查、大會投票,方能成為理事會的一員。2020年被提名參加ISME Board的選舉,在78國的會員投票下獲得理事會的席次,這也是臺灣第一次有學者選上ISME Board。
雖說國際事務繁忙,國內和學校的事情我也從不荒廢,常被朋友說是過動的金頂兔子。從進中教大以來一直都兼任行政業務,從早期的實習輔導處,到後來的師資培育中心,一直都在經營師培相關業務。後來被前長官拉進了圖書館,擔任閱覽典藏組組長,而後擔任圖書館館長一職。面對數位原生代的學生,圖書館對他們的吸引力大減,如何提高進館和借閱人數都是大挑戰。經營績效提升的同時,我又被交派了改革通識教育的任務。師範時期的共同學科要轉換成通識教育,著實有許多沈痾需要面對,所幸當時的楊校長力挺通識,方能大刀闊斧的讓中教大的通識煥然一新。課程架構的研擬、法規制度的訂定、外部資源的引進,在通識教師與中心同仁的協助之下,中教大的通識教育在中部地區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雖說學校行政佔去我極大部分的時間,音樂教育專業仍是我回饋國家社會的重點。自取得博士歸國後,我長期擔任教育部中央輔導團的委員,而後擔任常務委員,對於地方輔導團和第一線教師的訪視輔導和研習都不遺餘力。去年教育部研擬國小藝術領域加註專長課程科目,有幸獲邀擔任核心小組成員,成為唯一一位音樂教育學者,並如期完成任務,其課程科目已於日前公告。音樂班出身的我,現也從事藝術才能教育的發展計畫,目前參與各級藝術才能班的入學鑑定與課程訪視的開發規劃。最近如火如荼的部分領域雙語教學我也被推坑,還有我擅長的Kodály Method和Orff Approach,都是音樂教學現場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和支援。
感謝一路上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讓我還有餘力可以協助他人。每每有學生跟我說,我怎麼能對學生這麼好?我總笑著回答,因為我的老師也是這樣對我的。教育路上的前輩們,諸多典範引領,我才能毫不猶豫的確認前方的道路。絮絮叨叨的,想說的是,人品和態度重於學識與能力。感謝北師給了我誠信待人的基底,還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間任我發揮創造。因為有了愛與勇氣,讓我能為藝術教育向下紮根,而後成長茁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