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English

葉連祺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葉連祺
  • 電話:
  •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理事 嘉義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一、研究著作成果
迄今(84-101 年)已發表期刊論文 139 篇(含 18 篇 TSSCI 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20 篇、會議論文 71 篇、參與教育不、國家科學委員會等專案計畫 19 個,詳如後附表。
二、研究績優獎勵
獲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績優教師獎勵
三、學術專業服務
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研習營」講員,講題為「結構方程模式在教育研究之應用」。

一、師長教誨引導學術知能發展
欣聞母校將歡度 117 歲,謹祝生日快樂,也感謝母校師長過去給我在學習和為 人處事方面的指導,受益頗多。
後學係 74 級普通科丙班自然組畢業,於 69 年進入母校前身臺灣省立台北師範 專科學校就讀,那些年在師專重視規律生活訓練和師範為先的教育陶冶下,對於未 來從事國小教職有頗多的嚮往。在學期間,受到宋錫正導師、周全、邱衍文、陳紉 秋及其他老師的教誨,對於教育學、研究法和生涯發展有很大的啟發。爾後,繼續 進修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和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受業吳清山、劉春榮、 黃炳煌、秦夢群等教授,對於教育行政和師資教育產生濃厚興趣,並培養基礎的學 術研究知能,在 86 年完成教育學博士學業,主修教育行政。
又任職國小期間,承蒙一些教育前輩和校長指導,藉從事第一線教育現場之便, 學習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由撰述教育行政論述,磨練學術研究寫作能力。89 年承張 鈿富教授提攜,轉至大學服務,經辦理行政實務、授課和從事學術研究,專注於教 育管理、教育領導和研究方法的探討和應用,透過大學充沛圖書資源、網際網路資 源、聆聽知名教授演講授課、出國學術交流、參訪和評鑑中小學等活動,廣泛進行 跨領域學習,配合研究寫作,更加磨練學術研究的敏感度和視野,對於教育行政理 論和實務有更多更深入的體會和認識。
二、廣泛思考和撰述以跨界學術研究
如前賢所言,從事學術研究是個樂趣橫生和甘苦兼有的長遠旅程,有寂寞和落 寞,也有歡樂和欣喜,學習迄今,更深深覺得學海無涯和諸法空相實是至理,創新 發想和提攜後進都是學術研究的一部份。後學在國小服務期間,對於社會計量法 (Sociometry)產生濃厚興趣,4 年間撰述近 20 篇論文,以期彙整和創新傳統的社 會計量法,近年開始研究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發現其有助於擴展教育行政研究的分析角度於探討關係脈絡,經結合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能從更宏觀視野去思考教育行政學術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其次,自進入大學服務以來,除授課外,有機會參與中小學教育活動以及參訪 學校,這種實地踏查的現場感受對於磨練學術研究敏感度和充實教育行政知識庫甚 有幫助,經體會學校現場實務工作者的用心和展現教育生命力,更相信學術研究者 應當保持赤子之心,認真看待第一線學校教育人員的智慧。而教育是服務業,更是 幸福製造業,教育學術研究不該只是冰冷技術的操弄,更宜融入教育的獨特性,讓 教育研究促進教育理論和教育實務,甚至教育人員的發展,使得教育更幸福。
對此,早期研究多著重微觀學校管理和教育領導課題的分析,廣泛探討重要的 教育管理和教育領導概念及理論,近來則傾向關注教育領導、教育管理等領域宏觀 層面的發展,思考其學科建設的根本問題,諸如本土教育領導學可否成立?教育領 導學體系如何構成?教育品牌學、教育領導和管理方法論該展現哪些面貌和內涵? 因此嘗試廣泛學習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社會網絡分析等,以尋求將原本強調變項和樣本資料研究為主 流心理計量的教育研究,擴展結合動態系統觀點、地理空間資訊、社會網絡關係資 訊等論述,讓教育領導和管理研究更置諸完整的心理、地理、時間思考脈絡中,探 討更多元化變項和樣本的因果影響和網絡關係,使教育研究能更正確和完整描述教 育現象,提出更具說服力的教育原理原則。
因此近年來教育領導分類學、教育領導體系論、教育領導理念體系、教育領導 變項體系等論述乃應運而生,以期提出教育行政研究可長久發展課題和體系、強化 教育行政研究經世濟民價值的一些思維。
三、紮實學術訓練才能成就篤實學術研究
如何使學術研究可長可久,觀察胡適、嚴耕望等前賢所言,不外學術訓練基本 功要紮實,近年重溫教育領導和管理、教育統計和研究方法論等領域基礎論述,對 此有深刻感受和體會,溫故知新尤其重要。
如何培養從不疑處有疑的敏感度,應多體會佛教經籍所談的諸法空相、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的妙義,海納百川乃成其大,學術研究與個人修持的相輔成長,謙虛面對浩瀚的學海,改變對世界的心智模式,有助於提升學術研究成製造歡喜的工作, 這是近幾年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後學進入學術研究場域才 17 年多,勉強有些許成果 可裨益教育界,然而學術研究是一輩子的事,自我期許未來能夠做出更有價值的貢 獻。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