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彗
基本資料
- 姓名:張世彗
- 電話:
- 現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 學系教授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1. 出版數本特殊教育學術領域專書。其中,「行為改變技術」和「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兩本專書,已歷多次修訂版或再刷,對於特殊教育相關學術領域的傳遞,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2. 學術期刊(含研究與論述期刊)暨合輯專文發表約 40 篇。
3. 93 年至 96 年任特殊教育學系(含碩士班)系主任。
4. 93 年至 95 年任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研究所所長。
5. 89 年至 92 年任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6. 參與國內 15 種學術期刊之編審工作。
7. 85 年迄今擔任 14 項與特殊教育學術領域有關的輔導與服務。
8. 90 年迄今個人或合著/譯出版特殊教育相關之測驗工具,包含「頓悟思考測驗」、「中文識字量表」、「國小閱讀理解測驗」、「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診斷測驗」與「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等 6 種。
本次承蒙特殊教育學系師長連署推薦,以及經評審委員會獲選為母校第十五屆 傑出校友,個人深感榮幸,亦覺肩負著承先啟後的責任。
民國七十年,個人畢業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的前身),經公費分發至臺北市木柵區博嘉國民小學服務,隨即入營服海軍陸戰隊 預官役二年。退伍後,就展開了個人獻身國小教育的生涯,同時插班考上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夜間進修班,過著白天上班,晚上進修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是 內心卻充滿著向上努力與發展的動力。二年後,大學夜間部尚未畢業,個人就以五 專同等學力的身分,於民國七十五年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第一屆就讀,同時辦理展緩服務免賠公費,毅然離開臺北市國民小學服務的崗位。
民國七十七年研究所畢業,先跟著指導教授進行專案研究;隔年五月,正式進 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擔任助教,開啟了大學教學、輔導與服務、以及研究的生涯發 展;二年後,經學校改聘為特殊教育學系講師。後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與大學教師 學歷的提升,個人遂於民國八十二年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第二屆,同時自修取得 TOEFL 的成績證明,而申請到國科會赴國外公費進修博士 的機會。然後,就國內進修與申請美國大學特殊教育博士班雙軌進行;一年後,因 申請到美國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Campus 研究的機會,就決定先辦理休 學,前往該校深造,體驗一下留學的生活。在該校求學期間,不僅汲取了特殊教育 的專門知識,亦擴展了個人的視野與國際觀、以及對於異國人文風俗的認識。後來 因難以割捨親情的隔離與呼喚,返國復學與復職,恢復在職進修博士學位的日子。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個人順利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 同時由學校改聘為副教授。接著,就於八十八至九十六年間,先後擔任學術行政職 務,包括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研究所所長及特殊教育學系 (含碩士班)系主任。經過五年的持續奮鬥努力後,於民國九十三年八月正式升等 為教授。
自進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服務至升到教授迄今,共計二十二年。
個人在這期間共出版了「行為改變技術」(第五版)、「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五 版)、「學習障礙導論」、「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及「特殊幼兒評量」等五本大 學學術用專書及個人或合著/譯出版「頓悟思考測驗」、「中文識字量表」、「國小閱讀 理解測驗」、「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國小兒童書寫 語文診斷測驗」與「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等六種測驗工具;學術期刊 (含研 究與論述期刊)暨合輯專文發表約四十篇;參與了國內十五種學術期刊之編審,包 括「課程與教學季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測驗年刊」、「特殊教育學報」、「明 新學報」、「特殊教育暨創造思考研究」、「創造思考教育」、「國小特殊教育」、「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新竹特教中心特教論壇」、「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屏東教 育大學學報」、「國教月刊」及「資優教育研究」等;擔任過 14 項與特殊教育學術領 域有關的輔導與服務,包含「教師升等副教授或教授資格審查」、「國小教甄評審」、 「國小候用校長甄選命題和閱卷委員」、「論文指導或口試委員」、「助理教授博士論 文資格審查」、「教甄特教專業能力科目命題」、「研究成果審查」、「教師檢定閱卷或 命題委員」、「評鑑委員」、「鑑定安置委員」、「特殊優良教師評選委員」、「特教諮詢 專線服務人員」、「專案計畫主持或協同人」及「學術研討會主持或評論人」等。
對個人來說,五年公費之師專教育是具有相當正向影響的,包括下列幾項: 大大地減輕父母經濟上的沉重負擔; 軍事管理與師專教育的學風,形塑了健全人 格的成長; 提供畢業即就業的保障,使家庭經濟狀況獲得維持和改善; 為未來 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時間匆匆流逝,個人離開母校已過三十個年頭,歲月雖在臉上添加無數風霜, 卻也粹煉出許多人生的體驗與心得,希望能提供予後進參酌運用:
一、確定志向或目標,努力達成
人生要有志向或目標,才會有明確的奮鬥方向。惟在努力過程中,難免會遭遇 到各種困難、挫折或險阻。如果遇到這些障礙,就懷憂喪志,躊躇不前,將很難達 到目標。事實上,個人一路走來並非十分順遂,途中充斥著阻撓或挫折,但因個人 性格堅忍不服輸,能勇於面對困難,尋求突破與發展。為了升等教授,個人多年來 除盡力教學與服務外,更持續不斷地增修學術用專書,力求完善,以及發表期刊論 文。我相信在任何領域上的發展,只要抱持這種信念,一定能夠克服障礙,完成既定目標。
二、兼顧學識與情意能力的發展,不宜偏廢
學識能力固然重要,情意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亦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在任何 領域上,個人的發展與成功皆會深受這兩項因素互動的影響。因此,在校期間或進 入社會服務,都應該同時致力於學識能力的提升與情意能力的發展。因為,學識能 力有時可以發揮功能或效果,不過人性的因素常常扮演著決定性的影響。
三、冒合理的風險,激發自己的潛能
如果每個人循著安全的道路就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當然值得高興。不過,人 生過程中有些更好的機會,往往不是安於現狀,經由安全的途徑就能得到的,常需 個人審度情勢,冒合理的風險,才可能走上更為成功的道路。
最後,個人要再次感謝母校給我的這份殊榮,我會帶著這份榮耀繼續奉獻個人 棉薄的心力,發揮所長,希冀在專業領域上能夠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