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English

林文生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林文生
  • 電話:
  • 現職:臺北縣崇德國小校長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一、曾任政治大學、世新大學兼任講師 

二、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評審、教育部校務經營創新獎評審 

三、教育部、臺北縣教育局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委員、教育部課程與教學深耕輔導組生活課程委員。 

四、擔任教育部九十三年度教學卓越獎評審。 

五、1998年首度引進校園生態村的概念,建構全國首座校園生態村。 

六、1998年獲臺灣省獎勵教育人員研究著作特優獎 

七、1999年獲全國環保有功學校、與珍古德博士晉見總統 

八、2000 提出課程發展策略聯盟,作為校際課程發展的實踐模式。 

九、2000年獲師鐸獎 

十、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演講邀請,主講校本課程實踐經驗 

十一、2001年7月25日接待 APEC 教育小組到校參觀。 

十二、2002年上海華東師論文發表「臺灣教育改革經驗」 

十三、2002年獲教育部第一屆標竿100 學校 

十四、2003年獲教育部第一屆教學卓越獎 

十五、2004年獲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九十三年聯合會木鐸獎 

十六、亞卓市主題教學網頁設計比賽自然與生活科技組第一名 

十七、教育部資訊融入教學種子、中級、典範學校 

十八、2005 獲教育部永續校園學校評鑑優等 

十九、2005/11/26 邀請 Jane Goodall 至校演講並辦理根與芽活動。 

二十、獲教育部 Innoschool 2007 學校經營創新特優獎 

二十一、發表課程與教學研究論文25篇、學校本位課程專輯 10 餘本。

二十二、獲2007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 

二十三、專案研究

鄧運林、林文生(1998)。開放教育自勵學習。臺北縣政府委託研究專案。未出版。 

鍾靜、林文生(1999)。課程數學領域教科書審查規準。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委託研究專案。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 

歐用生、林文生等(2002)。生活課程研究。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 

歐用生、林文生等(2003)。雙語教育行動研究。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委研究專案。未出版。 

二十四、出版專書

林文生、邮瑞香(1999)。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佩正、林文生等譯(2002)。與統整課程共舞。臺北:遠流出版社。 

陳佩正、林文生等譯(2005)。學校課程的決定:1994年美國視導與課程發展學會(ASCD)年鑑。臺北:心理出版社。


回首來時路
回首來時路,感恩點滴在心頭。
跟許多念師專的學生一樣,公費制度讓我在求學之路少了許 多經濟上的後顧之憂。進入北師就學是我年輕時代最快樂的事 情,自由的學風,豐富的文化資產,讓我有種目不暇及的感覺。 當時對於校內的功課並不十分興趣,對於課外的講座倒是十分熱 衷,當時和同學林琨清經常晚自習請假去聽張曉風、司馬中原、 林良以及琦君等人的演講。從他們的啟發,開始對於散文的寫作 十分感興趣,剛開始文章寫得並不好,幸好羅秋昭教授不嫌棄學 生魯鈍,只要我們肯寫,她都肯用心幫我們批改。當時大概兩週 就寫一篇文章,她逐字批閱,當時從她身上學習到很多寫作的技 巧,還有文章的結構。
羅教授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鼓勵學生要大量閱讀,當時北師 假日饅頭蒸得又早又香,經常吃一顆帶一顆當午餐,許多假日都 是在中央圖書館度過。當時閱讀的習慣到現在都還是工作的重要 資產。
後來對我影響很深的是王秀芝老師,她教我兒童文學,她下 了許多功夫做知識的整理和分類,她離開北師到美國定居之前, 就將她所有的藏書送給我,並介紹林良老師讓我認識。有一天假 日我跑去找他,他抽幾口煙,他說抽一點煙有助於穩定情緒,他不急不徐的工作態度,至今深深地影響著我。他告訴我要寫兒童 文學之前必須要先瞭解兒童,他介紹桂冠出社的一本胡海國先生 翻譯的「兒童發展心理學」,那是我對教育心理開始感興趣的一 本書,後來對於教育理論發生興趣,跟這一本書的啟蒙有很大的 關係。
讓我進一步對於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產生更大效用的是「鄔瑞 香老師的數學教室」,民國八十二年的一個清晨,和黃敏晃教授 以及幾個研究生進入鄔瑞香老師的教室,讓我驚訝的是竟然有老 師可以應用語言的引導讓學生主動討論、互相質疑與辯證。她讓 我看到理論在數學教室當中活了過來,後來斷斷續續我在她的教 室觀察了五年左右的時間。我一直有個夢,可以複製一些像鄔瑞 香這樣典範的教師。
民國八十六年,上天賞賜了一個機會,讓我擔任校長的工 作,開始展開了生涯的另一段發展。當時受到歐用生教授的影響 很大,他將課程的焦點理論的文本轉移到實踐的現場。我開始進 行了一連串現場的行動研究,開始關心老師是怎麼進行一堂課的 教學。我從剛畢業的學生著手,跟他們訪談對話,後來發現他們 並沒有將師院教的理論帶到現場來。他們分發到學校來的時候, 電腦的技術會跟著到現場,但是教育的理論卻又打包裝箱,鎖在 倉庫當中。
為了提昇教師專業實踐的能力,我從一節課開始和教師討 論,讓老師有機會反思他們是怎麼教一節課,老師經常是根據課 本內容教學生,可是為什麼要教這樣的內容?這樣的內容要達到怎樣的教育目標?初任教師其實還不清楚。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 老師對話,也向他們學習,他們遇到很多困難,需要專業上的協 助,需要有人和他們討論。他們需要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實踐的 語言,並將專業的知識系統化,系統化的思考是持續課程改革的 那一道門。
雖然,教學技術是課程發展的重要起點,卻不是課程的全 部,老師不能只有一套方法,教師需要瞭解多元教學的方法,具 備多元教學的能力,老師必須要從技術提升到方法的層次,再從 方法提升到理論的層次,最後從理論提升到哲學的層次。這個流 程,稱之為知識系統化。
因此,我希望他們每一個人,選擇一個他們最有興趣的科 目,從教育思潮(課程哲學)開始整理﹐再分析這些思潮後來衍 生為哪些課程理論,這些理論發展出哪些教學方法,最後這些方 法如何轉化成現場的教學活動(如圖 1)。
以教師專業知識系統化作為課程發展的基礎,結合政府推展 學校本位發展的契機,掌握這個機會點,提前進行校本課程發 展,到了八十八年別的學校還在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時候,我們 已經在分享案例。累積專業的經驗與成果,提前準備,讓我們獲 得第一屆的「標竿一百—九年一貫課程推手」績優學校團隊, 以及第一屆教學卓越金質獎。
為了擴展課程發展的面向,除了校本課程的發展之外,我們 開始嘗試校際之間的策略聯盟與課程對話。
瑞柑國小是全國第一所提出策略聯盟的學校。
在瑞芳區進行的策略聯盟的課程對話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 段,第一個階段是發展統整課程的策略聯盟,第二階段是發展資 訊融入教學的策略聯盟,第三個階段是發展英語教學的策略聯 盟,每一個階段的策略聯盟都引發專業教師的積極參與及討論, 加速瑞芳區課程的演進與進步。例如九十四年度的英語教學策略 聯盟,就由加拿大籍英語教師Dieder Bylsma擔任英語支援教師, 每周四支援外校的英語教學工作,以及每週一下午的英語教師工 作坊的對話,對於瑞芳區的英語教學的教學,及學生的英語學習 都有莫大的幫助。
除了國內的策略聯盟,我們開始嘗試跨國的交流活動與課程 對話。
這幾年(1197-2004)在瑞柑國小進行的國際交流,主要以生 態教育和課程與教學為主。以生態為議題的國際交流,包括 2001 年APEC教育小組的訪視,我們展示的就是資訊科技與生態教育 的結合。另外美國 Spolding University 的兩位副校長本身就是生 態專家,他們的到訪,提供許多生態教育的寶貴意見。另外珍古 德「根與芽」小組的發源地「坦尚尼亞」,經過台灣國際珍古德 協會的介紹,也到瑞柑國小訪問,交換「根與芽」推動的心得。 去年調到崇德,則邀請Jane Goodall到校演講,並辦理根與芽日。
以課程與教學的交流活動,則以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的學校 為主,這些地區來參訪的學校,我們會要求對方也提供相對等的 教學觀摩活動,所以這地區的參訪團到瑞柑,大概都是一天的行 程,早上看我們的教學,下午我們看他們的教學。觀摩還是專業 成長最佳的管道之一。這學年也有福建師大的教授,以及北京訪 問團到崇德國小進行交流及訪問。
此外,國內外學者到校訪問,他們對於課程的一些前瞻性的 概念都會幫忙學校的課程發展,像日本的西村俊一博士、香港的 黃顯華教授、以及中國大陸的李季眉教授,他們的到訪都會提供 該地區課改革的經驗,像日本生活課程的經驗、香港大學與學校 的伙伴關係、中國大陸的課程改革,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進行 國際性的課程對話可以快速發現自身的不足。
這幾年來將課程與教學實踐的內容寫成論文,在各個學術研討會發表,將課程實踐的心得寫成論文,並在公開場合發表,一 方面可以檢證自己理念的正確性,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課程與教學 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可以傳播瑞柑課程發展的模式與經驗。十 年來共發表了相關論文 26 篇。
結 語
成功的工作經驗是為下一次突破做準備。
在教育改革、學校轉型的歷程中,經常會受到工作的挑戰與 挫折,如果能坦然面對,尋找突破的策略,累積成功的經驗,作 為下一波工作突破的基礎,可以為校長的工作與領導帶來許多的 能量。瑞柑八年的課程發展,初期缺乏課程領導經驗,教師面臨 的困難經常要從理論當中找答案,或從國外的案例找方法。如果 當時放棄了,除了嘆息之外就什麼都沒有。突破了之後,就擁有 領先兩岸三地的統整課程發展經驗。
每個學校都有其發展的困境,也有其競爭的優勢。不斷地應 用系統整合,突破學校發展的困境,開創學校發展的契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