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English

劉茂源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劉茂源
  • 電話:
  • 現職:日本國下關市梅光學院大學非常勤講師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體育工作 

     (1)在曲栗縣「苑裡鎮」組織「黑潮排球隊」榮獲台灣省第五屆省運社會男子組冠軍。

     (2)受表揚台省第二届(1951) 體育優秀青年(排球)。 

     (3)創作韻律運動「波浪操」推廣全省體育,舞蹈界。 

考古研究(遺址調查發掘)(在台灣) 

     (1)台灣西海岸、中部地區調查(發掘、苑裡貝塚,台中縣大甲東遺址)。

     (2)花蓮縣溪口鎮「平林(chiyakan)環狀穿截奋文化遺址」發掘調查。

     (3)台南縣玉井鄉「鹿陶洋,遺址試掘調查。

     (4)嘉南平原的平埔族(Syraya 族)民族調查(祭壶之村實體調查)。 

     (5)台東縣卑南鄉「石柱遺跡」、「大南社」青年集會址,花蓮縣「白守蓮石棺」遺

址調查。

    (6)台中縣大甲鎮麻頭路「俯身葬」遺址發掘調查。同清水鎮社口遺址調查。

    (7) 台南縣隆田鄉「國母山」遺址發掘調查(歷博館委托)、桃園縣「大園遺址」發掘調查。 

在日本

    (1)山口縣下關市「綾羅木,鄉台地彌生遺址」發掘調查(文部省科班費) 

    (2)鹿兒島縣十島郡中之島「立花」遺址調查。

    (3)佐賀縣東松浦郡浜玉町地區「古墳」實測調查。

    (4)佐賀縣唐津市「宇木汲田」遺址發掘調查。 

    (5)福岡縣八姊室岡「山之上」遺址發掘調查。

    (6)長崎縣吉岐郡吉岐「伊志路」遺址調查。

    (7) 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遺址群分布調查、同豐北町毛利家墳墓實測調查。 

著書論文(摘要) 

    (1)台灣海峽兩岸地區的新石畚文化研究。 

    (2) 台灣東海岸先史學調查資料集。

    (3) 中國古代稻作文化。

    (4) 人類,物質,語言的人類學,中國玉器文化考。

    (5)中國江南地區的「百越民族文化考」。 

*接受日本國文部省科學研究費、赴中國江南地區調查「百越文化」(一個月)


得知被推荐為母校第九屆傑出校友,內心充滿著無比的感恩和惶恐。感恩的是這大半輩子的難於形容的辛苦奮鬥,終於獲得母校的讚賞及肯定,使我個人的生命內涵更為充實,更有價值;惶恐的是母校歷屆校友中,比我更有成就,更為傑出的,多如恆河沙數,我劉茂源何德何能有此榮幸,所以心中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首先要感激的是母校許許多多的師長們,由於他們的諄諄教導,循循善誘,讓我在人格、學識、身心和待人處事等方面都有豐碩的收穫。使我在台灣三十年的教職生涯中,深獲長官、同事和學生的肯定與敬愛。記得我剛踏出校門就申請回家鄉——苗栗縣苑裡鎮的一所國民小學,再轉到初級中學擔任體育教師。那是一處蠻偏僻的小鎮,全鎮只有三間小學和一所初級中學。民風淳樸,運動風氣不很盛。但是充滿理想,熱情的我,決定改善這現象,提倡全鎮的運動風氣,不顧環境的惡劣,毅然獨立出面奔走,招募鎮裡各校的教師,組成一支排球隊,隊名是要對抗長久 稱霸全縣的山線地區的「若人」隊,而叫為與海線地區有關的「黑潮隊。由我擔任教練,負責訓練及參加比賽,不到三年不僅打敗山線的冠軍隊,同時獲得全省社會男子組排球總冠軍。從此黑潮排球隊名聞名全台而遠征香港等地,也因此讓我得到台灣省第二屆(一九五一年度)體育優秀青年獎。後來我轉到台北市立大同中學擔任體育組長,就在一九六五年,我創作了韻律運動--波浪操。並協助推廣至軍中和全省的體育界及舞蹈界。由於它富有神奇、美麗、雄壯及韻律感而一時風靡全省各地運動會。
其次我要感激的是一位北師時代的日籍恩師——國分直一博士。他是我決心在退休之後,負笈異邦一日本,攻讀人類考古學的啟蒙者。他在台灣擔任教職長達三十年,對於民族學、考古學、民俗學有深厚的造詣,也是國際聞名的考古學權威,尤其對台灣先民的歷史文化有輝煌深厚的研究,上起課來,生動活潑又做人和藹可親,常會講述一些台灣先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給我們記得在我本科一年級時,這位老師在課堂上突然問我們說為什麼台灣原住民中有使用「屈葬」的埋葬方式。當時全然沒有一個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我突然地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想那是他們怕死者的靈魂會回來騷擾作怪,所以用繩子把死者的手腳綑綁成蹲姿勢而入棺埋葬。」我是隨便說說,所以心裡非常恐惶害怕不安,怕被老師責罵。可是老師非但沒有罵我,反而當著全班同學極力誇讚我,說我有天分講得很好。就因這一句讚美的話,使我從此對史前遺址及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又有一次老師提到我的家鄉——苑裡——有一先民的貝塚,希望我們有機會去看看,當時我對「貝塚」一無所知。只好回家請教父親,才知道那先民遺留下來的堆積蚵仔殼的垃圾堆。於是我就去挖掘採集了一些蚵仔殼,貝類,瓦片,拿回校給老師看,他看了後對我大加讚賞,說我有從事考古學研究的天分和才能。從此我就一頭裁入尋找先民遺址的工作。經常利用放假日到各地去搜尋先史遺址而採集遺物,而加以分類繪畫研究,慢慢地成了一個業餘考古研究家,名氣也漸漸地顯現出來。由於我曾接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委託,擔任館外研究員,從事台南縣隆田鄉國母山遺址的發掘工作,並在台灣的中國民族學會的年會發表發掘成果報告。會後在餐會中,偶然聽到有人質疑我非考古學本科系出身,怎麼有資格讓我上臺作報告。這一刺激,讓我決定要爭一口氣,為了個人的尊嚴,母校「芳蘭」的榮譽,使我毅然決定要出回國攻讀考古學文憑。
當時,我雖然已年過五十,好像不適合出國讀書年齡,周遭親友也都發出質疑的眼光,但是一股強烈的榮譽感,使我意志更堅定,認為只要精神貫徹到底,沒有不成的事,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憑著這一個意念,讓我在異邦的短短八年中,取得了日本國立熊本大學考古學學士,再取到日本國立九州大學考古學修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獲聘在校任教。
如今榮獲母校的肯定與傑出校友的表揚,更讓我相信一個人只要心存榮譽與愛,認定有恆正確的目標,以興趣為經,以意志 為緯,全力以赴,最後的成功一定是屬於你的。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