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台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魏世台
  • 電話:
  • 現職: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學歷

  1. 臺北市立東門國小(民 50 年)
  2. 臺北市立女子中學(民 53 年)
  3. 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五年制國校師資科(語文組)(民58 年)
  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系學士(英語組)(民 67 年)
  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心理學組)(民 70 年)
  6.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 教育心理哲學博士(主修發展心理學)(民 83 年)

 

經歷

  1. 臺北市幸安國小教師、研究主任
  2. 臺中市南屯國小教師
  3. 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助教
  4. 臺北醫學院講師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5. 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6. 臺北醫學大學教授兼訓導長
  7. 臺北商業大學教授兼研究發展處主任
  8. 東南科技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研發中心主任

 

奮鬥歷程及成就簡歷

一、人文關懷的陶養是母校所賜最珍貴的禮物

首先要感謝母校曾經給予的全方位教導,終身受用不盡!回想當年是才 15 歲的小女生,現在已經是 76 歲的阿嬤!不由得想到論語中有一段「關乎全人生」的敘述。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篇」)

眾所周知的是:論語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孔子的這段話是孔子自述生平修養的進程。意思是:「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少有困惑,五十歲時能明白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規範!」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的修養達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也就了然於心,自身的行為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天地運行的法則,且不會有所違逆。

走筆至此,想起當年在學時,國文課的教材除了本校國文老師們自「國語日報」出版的「古今文選」中,精選早期與當代的佳文,彙集印刷裝訂成一本作為教材外;「論語」、「孟子」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是必讀必考的重點!想到這兒,更覺得我們作為國北師的學生 / 校友,是何其幸運、有福氣!

五年的國文課,一年級每學期 4 學分,二、三年級每學期 3 學分,四、五年級每學期 2 學分,讓我們能從古人與現代人的文章中,汲取智慧,模擬、想像人的一生!

細想: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傳達智、情、意的工具,尤其小學的教師比例中,為數最多的是級任老師。當年,對於小學階段的師資培育,特別重視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以作為其他—尤其是自然科學應用的基本信念,確實是高瞻遠矚!特別感念當年教導我們國文的王秀芝教授與李國良教授。

對我個人來說,後來有機會赴美進修博士學位,主修教育心理領域中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或許隱約中也是這種關乎全人生發展概念的吸引有以致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整體師範教育,不只是在課堂教學上重視語文教育,每年全台灣的九所師專也會舉辦聯合的演講、朗讀、作文、書法等項目的語文競賽。在我五年級時,有幸得到代表學校去高雄參加朗讀項目比賽的機會!朗讀的材料,就是論語。很可惜,我只得到第二名。事後,指導老師林國樑教授跟我說:其實我開始時念得還不錯!那位後來得第一名學生的指導老師看來有些緊張。後來,因為我朗讀時不自覺的有點低頭,聲音變得不夠清亮。林老師說:那位指導老師一邊手摸著下顎,一邊笑著點頭。(因為他看到我的缺失,應該會影響到裁判的評分 !)

有言,失敗是成功之母,當然,如果能得到第一名會是一件開心的事!不過,能坦然接受落後的事實,不也是一種讓自己更精進、更有挫折容受力的養分。說真的!我還蠻欣賞自己「努力盡其在我,樂觀接受一切現實」的性格。

二、生涯規劃的提早定向—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民國 53 年自臺北市立女子中學(現在的金華國中)畢業。高中聯考有不錯的成績—考完對答案,不加計作文分數都能錄取北一女中。

那個年代,有不少親戚長輩認為「女孩子當老師是最好的職業選擇」—最有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下午四、五點可能就可以回家了),加上未來有退休金。只是這些都不是我放棄北一女,而選擇師專的理由!

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在國小就讀時,都碰到很有愛心的老師!尤其五、六年級時,其他班級的老師,有的會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表現,或「愛之深、責之切」,而有「錯一題、打一下」的作法。(確實,他 / 她們班級的學生,在考試成績上,也經常呈現較令人滿意的表現。)但是我的級任老師陳澄清老師,從來沒有因為考試成績而體罰學生!

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當時考初中的競爭很激烈(一直到實施免試升國中,情況才緩解);國小高年級,不但在學校有「合法的」課後輔導,還常有家長敦請老師晚間在某位學生的家中補習(常常是一、三、五在一個地點,二、四、六在另一個地點,住在附近的同學可以自行選擇參加)。

當時,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很「人道」的規劃,就是,如果某一個週六有模擬考,那麼那一天早上考完,下午會放假(意即:平常週六是要上整天的!很難想像吧!)

話說,就在某一個週六,因為上午模擬考,下午不上課。一個小朋友邀我去她家玩,她的母親請我在她們家吃晚餐,晚餐後,正好老師來給參加補習的小朋友補習,老師給大家寫考卷,也給了我一份,之後訂正!

等補習結束後,陳老師推著腳踏車,陪我一起走路回家。途中,陳老師跟我說:「魏世台!你不用補習,因為妳都會了!」

說真的,我從沒想到要參加晚上的補習,當年臺北市初中聯考,我的算術分數是 99.5 分—錯的一題是有關華氏、攝氏溫度轉換的選擇題。

雖然我真的從未有過晚上參加補習的念頭,陳老師應該也只是以一般孩子常有的心理來推想。但我非常能了解那是老師一種滿滿的關心!

當年選擇了師專,放棄念北一女中,應該就是一種因陳老師而有的角色認同吧。六十多年前的事了!真開心當年的選擇,今天有幸在這兒「講古」!

三、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認真的把它做好!

(一)學習歷程:

民國 58 年師專畢業,分發到臺北市立幸安國小服務。因為民國 57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初中聯考取消了,學生不需要為聯考補習,我們這些菜鳥新兵,才有機會被分配去教最難教的五年級!

師專畢業服務第四年得校長信任,擔任研究主任,有與眾不同的學習與歷練。

服務五年期滿,因在校成績及服務表現優異,民 63 年保送師大進修,並於課程結束,回母校實習一年後畢業(當中因故休學一年)。

民 68 年以榜首錄取師大教育研究所;民 70 取得碩士學位,獲聘至現在的臺北醫學大學(當時為臺北醫學院)服務。

還記得當年準備考師大教研所時的一件趣事:因為一個月前臨時決定報考,準備時間不多,所以把每天晚上陪兒子(幼稚園大班)的時間暫停,並叫他不要吵媽媽。有一天,兒子跟我說:「媽嘛!你如果考不取,是不是要一直考到老?」

民 83 年獲教育部獎學金赴美進修。三年後獲頒教育心理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major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所撰寫博士論文獲研究院院長推薦為優秀論文(The Graduate Dean's Citation for Excellence),於畢業典禮受獎!

(二)教學與行政:

在國小擔任研究主任時,除為教師採購適用之教學媒材,亦鼓勵與輔導教師自製教具及輔導學生參與製作,獲主管機關頒獎。

民 67 年師大結業回母校實習一年;受命擔任直屬教育廳的「智能不足兒童師資訓練班」(此乃國內特殊教育之先河)的唯一行政助教,全力以赴,使來自全島住宿受訓的教師都能順遂的學習與生活,備受肯定。特別感謝母校校長及師長的抬愛,民 70 年研究所畢業後,雖受聘至台北醫學大學擔任講師,仍給予兼任講師的機會,持續為母校服務。

在大學任職期間,行政服務佔用了大量的時間,所幸研究的結果成就了各階段的升等,在為首的教學責任上亦獲得肯定:於民 81 年獲教育部部長頒發之「大學暨獨立學院教學特優教師」獎牌與獎金。

(三)輔導實務:

民 72 年在北醫擔任學生輔導中心主任,然因中心編制除主任外,僅有一位助理。(當時,各大學校院相同情況的比比皆是!)因此組織「學長志工團」,遴選有意願的學生,予以培訓督導,發揮同儕輔導之效能。

期間,受輔學生多有設計卡片表達感謝;學生活動中心亦以「輔導有方」感謝牌表達心意。

民 77 年獲隸屬於教育部之中國訓育學會頒發「第六屆優秀訓導工作人員」獎座。更感欣慰的是:那些精挑細選的義工學生,在接受輔導知能與技巧的操練薰陶後,在人際效能上更能真誠且有效的因應與表達,且在日後的一般人際與醫病關係中得心應手。

民 81 年 8 月(時年 43 歲),以教授兼北醫訓導長。迄今仍在臺北醫學大學兼課,並自民 86 年起持續擔任「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之心理專家校外委員。

(四)社會參與:

大學教授之服務角色包括教學、研究、輔導與社會服務。多年來經常接受教育部及其他行政主管機關或民間團體之邀請,擔任演講、培訓、評鑑等角色;皆以誠懇、務實、專業的角度,給予具體建議。

多年來亦受聘擔任社會團體(如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等)之理事長、常務理監事及理監事。並自 105 年起擔任「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友會」理事迄今,非常珍惜此一為母校服務與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