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君

ImgDesc

基本資料

  • 姓名:陳盈君
  • 電話:
  • 現職:新北市蘆洲國小教師
  • 聯絡電話:
  • 電子郵件:
 

職務簡介

蜿蜒曲折的生命歷程,總見峰迴路轉的風景,
默默蟄伏轉折的奮戰,更見生命之美。
1968 年12 月20 日於台東縣成功鎮出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系研究所碩士(95)。目前任教於新北市蘆洲國小,兼任新北市藝術與人文輔導團輔導員及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生活課程諮詢教師。
愛與感動的教育歷程,找到生命的原鄉
在臺東縣成功鎮的窮鄉僻壤成長,也許物質上並沒有城區孩子們優渥,但是家庭美滿幸福、自然環境豐饒,使我能做中學、玩中精熟,總是和友伴在大自然中徜徉、遊戲、探索、創作,大自然提供我們自由自在的玩樂與學習場域,蟲魚鳥獸無一不是我們觀察學習的文本,沙石樹花都是創作的媒材,按著自己的想法動手去做,失敗了找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再試一次,儼然成了創客一族;風中飄著我們的笑聲,林子裡藏著我們足跡和蹤影。
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父親和母親,正直、慈愛、勤奮、熱愛學習,總是哼著歌,快樂的陪我們一起畫畫、聊天、閱讀,在甜美的歌聲和多彩的顏料中,感受更多的是他們的深愛和期待,和美得目眩的親子關係,在最叛逆的青春歲月裡,他們耐心等待,一封一封的家書指引我度過驚濤駭浪的日子。在我每個求學階段,蒙受恩師們的照顧、關愛、提點和協助,為我開啟音樂之路、藝術之眼、教學生涯和無
數美的感受,當時就在我幼小的心中埋下藝術和教育的種子,用愛與尊重澆灌。父母親和老師的關愛成為我積極學習的榜樣和努力翻轉的動力,立志成為用心、體諒並關懷弱勢的老師。
教學是生命感動生命的歷程,是豐沛的心靈交流,感謝自己是孩子們的藝術老師,每時每刻分享美和感動,觸動孩子的心,在他們閃閃發光的眼神中,一起分擔樂與苦、一起好奇、探究學習、驚訝歡呼、享受生命的美好,我找到生命原鄉,能陪伴孩子探索體驗和學習是人生最美妙的經驗,課程結束後看見教育在孩子生命中發酵、改變生活,見證教育的深遠影響,更激起自己研發課程的熱情,就這麼一頭栽進課程與教學32 年,更與母校北師結緣至今。
 熱愛學習不斷求知,創造生命價值
求學之路因家境關係並不順利,曲曲折折的求學之路,小學就讀台東縣成功國小轉學到三民國小,經驗轉學生的感受;進入國高中感受師生相處之道,深刻明白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深遠,進入省立台東師專幼兒師資科、國立臺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習身為老師的基本能力與情操,研究孩子的身心發展,談學習輔導、後設認知,更願意陪伴和理解孩子。開始執教的日子,仍然自覺不足,積極廣泛的參
與各項研習培訓活動,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學習品質,更求知若渴。考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班之後,遇見深厚專業學養的恩師們,才體驗真正按自己的意念和選擇學習,感謝恩師黃海鳴教授在藝術評論、策展的引領,透過一次次在課堂中,分析藝術展覽中,看見藝術家的想法和看見,在無數的當代藝術展覽中,觀摩和沈浸在美與不美、協調和衝突的創意對話中,發現世界的寬廣和趣味,生活裡的浪漫悠遊和;羅森豪教授在陶藝創作就如同生活態度般的執著與認真,敦促我翻轉自己對生命、生活的看法,勇於嘗試面對生命的挑戰,更加積極樂觀;洪孟啟教授對藝術和社會文化的研究和學養,對學生總是循循善誘、幽默、大度,對生活和藝術充滿智慧;袁汝儀教授對學習和研究的嚴謹態度,和終生對藝術美感教育的堅持;林炎旦教授、劉得劭教授對藝術創作和
教育的用心、專業,亦師亦友的陪伴;特別要感謝林曼麗教授的藝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研究課程,集專業、智慧、優雅美麗於一身,在課堂中我如沐春風,暗自決定也要成為像曼麗老師一樣優美的老師;更給予盈君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設置兒童學藝中心的機會,能與跨界與藝術家、企業和藝術機構合作,為孩子打造博物學習的場域,推薦參與跨國合作的藝術教育研究計畫,開啟我對藝術教育和博物館教育的極大興趣,確認終身學習的方向。
感謝母校自由多元的學術研究風氣,及開設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的課程,安排最優秀的大師師資,不僅讓我在母校恩師的藝術浸潤下,滿滿的美感經驗蓄涵能量,明白原來學習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自己能擁有更不同的生命價值,在往後的教學生涯中,更樂於跨領域、跨界合作研發課程,研究統整課程精進教學,把美帶進孩子的生命中,同時在人生的曲流中畫出一段絕美的景色。
 美感是知識和經驗的昇華,企劃溝通中實現了自我理想
累積豐厚的教學經驗後,92 年榮幸受丁肇玲老師與張榮輝校長邀請,經甄選參與新北市藝術與人文輔導團,展開教學輔導工作,了解每個人生階段的學習都需要有溫暖和友善的陪伴,與輔導員夥伴專研藝術領域的課程與教學,和老師們教學專業對談,研發創新教學和教材,為了分享不段吸收教育新知;成為專任輔導員之後,藉教育部精進教學品質計畫戮力規劃全市教師藝術教育研習,除了團推動、課程研發之外,組織跨校藝術教師社群,新北市視覺藝術教師研究社群、音樂教師研究社群、表演藝術教師研究社群、傳統藝術教師研究社群等,課餘時間組織藝術教師共備及自我專業技術精進的水彩工作坊、陶學工作坊、手鼓節奏教學工作坊等,投身教學研究與輔導,培養更多優質專業的老師,最終贏得教育部國教署卓越團隊運作獎特優殊榮。
感謝秦葆綺老師的薦舉,成為教育部國教署課程與教學生活課程組中央諮詢教師,在統整課程中一展長才,在第一學習階段的生活課程中注入更多元的美感經驗和學習,與更多第一線的老師們共同備課、觀課、議課,受邀協助各縣市課程與教學研討,新北市米倉國小、老梅國小、蘆洲國小、嘉義縣秀林國小、彰化縣鳳霞國小、台東縣東成國小、武陵國小、澎湖縣鳥嶼國小等盤點、組織校訂課程,深獲好
評與愛戴。
受聘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外課程教學專家,參與兒童學藝中心建置、課程推廣與諮詢,能跨界與博物館及企業界專業人士合作,使每一期兒童學藝中心換展、推廣活動企劃,協助博物館運用學習教師培訓研習,國立故宮博物院志工、小志工的培訓工作;受邀擔任國立藝術教育館互動教育、十三行博物館、黃金博物館、新北市立美術館的推廣活動企劃、創新跨域STEAM 教學等,都能貢獻一己微小的想法和專長,全然不同於課堂教學,拓展了視野,也革新自己的思考模式。經常與各界的人接觸,過程需要不斷的溝通協調,研發、打造適合自主並終身學習的課程與環境,我相信「不放棄,溫暖而和善的推動」,「分享是整合力量的最大元素」致力社會藝術教育,提升美感經驗、國民素養、品德與國際競爭力。
卓越與創意要從小培養,藝術在偏鄉更要扎根
擔任專任輔導員期間,觀摩更多學校和老師的課程教學,發現陪伴教師精進專業成長,能促使更多孩子享受更優質的學習樂趣與成就。從地方走到中央,體認少子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希望能照顧更多需要關懷的孩子,深覺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有限,經常深思該如何才能嘉惠更多孩子。
除了提升美感教育的軟體環境外,也需要整合資源打造藝術校園美感環境,因此策畫、設計並帶領師生完成中泰國小「大屯溪鳥兒樂園」、蘆洲國小「蘆堤映月」、彩虹樓公共藝術工程、圖書館改建設計、120 週年創校紀念牆及白鷺鷥公園、中信國小「懷舊新莊」等mosaic 壁畫創作,協助米倉國小藝境計畫執行,使校園美感提升,少子化的困境下還能增班逆勢成長,受到肯定及平面媒體報導。
因熟知各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鑽研藝術教育課堂教學技巧,教學用淺顯易懂,教學充滿美感、風趣幽默,激勵學生快樂有效學習,展現創新教學專業能力,所以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張純櫻教授聘請,加入教育部大專青年偏鄉藝術教育工作大隊培訓工作,帶著大專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認識和技巧,陪伴他們走遍200 餘校偏鄉中小學,為的是能在最小處厚植國家藝術美感軟實力,培養學生藝術美感及自信,提升國際競爭力。
推展藝術終身學習,貢獻受到肯定
長年致力藝術教學輔導工作,深知偏鄉藝術教育困境,投身藝術教學深耕、混齡教學、教育部大專青年偏鄉藝術工作大隊等專案輔導諮詢工作;建置藝術教師專業研究社群,提攜後進,優化藝術教育軟體環境;奉獻心力運用博物館等資源推動社會藝術教育,嘉惠國人。樂於以藝術淨化人心,以美感雕塑生命的教學典範,獲得教育部第四屆藝術教育貢獻獎殊榮。
走過必留下痕跡,文字能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公開授課或發表的創意課程與教學方案36 件,而近年重要研究與發表如下:
1. 陳盈君(2006)。「策展操作」運用於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2. 上原一名、陳盈君、福田隆真(2009)。台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