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人臺南市美術館 首任館長(已於 2017.12 退休)
一、在職工作
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2014.01.01 起)。
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2010-2013)。
3.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1990-2000、2008-2011)。
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長、主任祕書、文資學院院長、總務長(1999-2007)。
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1993-2013)。
二、獲獎記錄
1. 教育部 92 年度優秀教育人員(教育部臺人(二)字第 0920094696B 號)。
2. 全國畫學會第 35 屆(1999)理論類金爵獎。
3. 教育部 84 年度參等教育文化獎章(臺(84)社字第 05078 號)。
4. 新聞局 82 年度兒童圖書類金鼎獎(《線條.線條》,東華書局)。
5. 教育部 76 年度教學特優教師(臺(77)高字第 26835 號)。
6. 教育部 75 年金書獎(《中國玻璃藝術》,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三、大型專案
1. 國立藝術學院近代中國美術研究資料蒐研計畫暨彙編(1990-1993)。
2. 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傳習計劃暨生命史專書圖錄、戲本類彙整專輯等
(1994-1998)。
3. 文建會全國文藝季精華錄專輯計畫(1994-1998)。
4. 文建會臺灣老照片蒐研暨數位計劃(1994-2000)。
5. 文建會民間藝術保存傳習綜合計劃(1996-1999)。
6. 國立藝術學院改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計劃(1999-2000)。
7. 亞洲藝術學會等《臺灣前輩畫家張啟華先生紀念暨第六屆(2008)亞洲藝術學
會臺北年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城市.文化政政策》暨論文集(2007-
2009)。
8. 東方文化遺址保護聯盟(法文 APPCA、英文 OCuHeSPA)等《2011 東方文化
遺址保護聯盟臺北國際學術研討會「從南亞到臺灣—文化資產、歷史記憶、
佛教藝術」》暨論文集(2010-2012)。
9.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大專佛教藝術研習營(1990-1996)。
10.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2010-2017)。
11. 日本筑波大學「學位論文博士」(藝術學)(1979-1995)。
北師五年(1963-1968),是記憶中永遠不忘的有情畫面與美麗風景。當年初 中畢業的我,帶著入學通知書,終走進入和平東路的校門,望入眼簾的就是那棟好 大的橫長型紅樓,五年下來在一間間的教室裏,在諸師長的辛勤教誨下,讓少年的 我,造就了作為一位師範生出校們的功夫與職責,當然也練就了吾輩求學求知的明 確標的與方向。印象深刻的師長,除了班導師周瑛的美術教學外,有王秀芝的國學 課、林國樑的國語文教學課、洪文彬的教學實習,陳望欣的美勞課,宋友梅的家事 課等。就中,班導師周瑛五年的美術基本功調教磨練,往往是日夜的教導,使當年 無知的後輩,能夠逐步「認識藝術」,接近「何為藝術」的學習,進而培養了吾輩 終生追求藝術的意志衝創與堅實毅力,以及如何以藝術修行適應社會各面快速變遷 的適應力。
淡江夜間部東方語文學系的九年,即四年的大學部、四年助教、一年講師,讓 後輩有機會學習教授們做學問的真功夫。在系主任翁蘇倩卿的日本語學、古典文 學、林衡道的日本古典文化以及民俗、傳統、臺灣史等、鄭樑生、卓青湖的日本 史、日文習作等的多元調教下,培養了作學問,寫論文的基本功,同時認識了日本 在中國人文、歷史,猶在藝術各面等在國際學術界的實力與成就。令您只有努力再 努力,意欲迎頭趕上。
其後,在翁蘇倩卿、林衡道以及張建邦校長的推薦下,1979 年有幸到日本筑 波大學藝術學群進修。從當旁聽生開始,進而碩士、博士課程。求學期間,林良一 的絲綢之路藝術、相馬隆的東西藝術文明交流史、井上辰雄的日本中世史、長谷 川誠的奈良六大寺及日本佛教藝術史、曾保亨的日本繪畫史、長谷川等伯美術文獻解讀等,確實給予治學基本功的札實訓練;猶在佛教經典、文獻、義理、思想與佛 教史、佛教造像等的長期「解讀」訓練,令後學終生難忘,那是過往從未進入學習 的「艱辛」領域。之後,博士課程學修畢,學科考、論文通過,在當時的學制只是 具備寫博士論文的資格,叫做「博士課程修了」,在日本學術圈就可就業。這時剛 好國立藝術學院需要美術史及傳統藝術專業工作者,請了劉思量美術系主任花了二 天,終到了筑波大學找到了後學,懇談後,先暫緩真保亨指導教授已找好的研究中 心工作。之後,在國立藝術學院一邊教學,亦一邊撰寫了十年(1985-1995)的博 論,於 1995 年 3 月 23 日獲頒藝術學的「學位論文博士」。至此,令人深知其學制 的功力,即使博士課程的論文,也只作為獲得撰寫其後博士論文的門檻和資格,因 而回國後,確實練就您寫出學界代表的博論專著《法華造像研究—嘉登博物館藏東 魏武定元年石造釋迦像考》,這是後學極艱辛的求學奮鬪歷程。爾後,在教學工作 中,有能力開展國內罕見的傳統藝術、佛教藝術,甚而臺灣美術、文化資產的學術 新境領域。
在此,對於國立學院首任院長鮑幼玉的知遇,令後學至今感恩懷念,尊重每位 教師專業,給與自在的學術專業發展,提供自由揮灑的教學舞臺,這就是藝院創校 當年最美的關渡校園風景。於此風景下,1990 年讓後學有機會擔任傳統藝術研究 中心主任,主持十年以上的部會大型專案;再加,適逢臺灣經濟奇蹟,股票達餘萬 點,政府開啟文化建設,投入文化資產、民間藝術、地方藝文、社區營造、鄉土教 育等的計畫性開發與人才培養,皆在後學主持的藝院傳研中心開展。從基礎的田野 調查,資料彙編,報告撰寫,及至研討教學,全國相關系所的規劃設計等,一一參 與完成。首先,與板橋教師研習會研擬《鄉土輔助教學大綱》,之後,由東華書局 出版共有六本的《學習鄉土藝術百科》等。當時開啟的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即教育 部的「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傳習專案」,共有皮影戲張德成、木雕李松林、黃龜理、 布袋戲李天祿、南管戲李祥石、鑼鼓樂侯佑宗、古琴孫毓芹七案;之後,有生命史 專書,口白、劇本專輯、圖錄專輯等整套式製作出版,以及歷年的「傳統藝術研討 會論文集」,就在這樣的數年間,改變了國人重視自家「文化家底」的重要民間藝 術與傳統底蘊。
再者,文建會陳其南副主委開啟長達五年多的社區營造及全國文藝季等,亦由 傳研中心擔任,與近三十位的教授及專家,組成輔導團向全國二十四縣市文化中心 輔導,其報告皆蒐錄在 83 至 86 年的《全國文藝季精華錄》等。再者,花費五年多 的「臺灣老照片蒐研計畫」,1999 年與當時中研院資訊中心主任林謙誠,在數位 典藏研發的首次成功之後,翌年促使國科會開啟全國性的數位典藏計畫。2000 年 前往大阪大學客座一年,被賦予研擬探討國內無形文化財執行多年的各面課題, 以及民俗及文物探討。是年間,亦譯完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的此部篇章,之後,作為 2005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此部篇章增修的借鑑與參讀。就中,1999 年接任教務長, 成功開啟本校改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計畫,於 2001 年正式掛牌,成為國內首 座的國立藝術大學,且於主任秘書內,逐步完成六座的學院規模,讓國內的藝術教 學研究更加全面提昇,大大邁向更遠大的未來,昂首齊步走向國際,更讓國際走進 來。